肉毒桿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各處中,如土壤、湖水、河水及動物的排泄物內。本菌會分泌毒素,造成食品中毒最常見的毒素是A、B、E等型,中毒致命率占所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的第一位。臺灣自2007年將肉毒桿菌中毒列為第四類傳染病,納入法定傳染病監視。
特性
1. 革蘭氏陽性 (G(+)) 桿菌。
2. 菌體周邊有鞭毛,具運動性。
3. 厭氧菌,在缺氧狀態下易培養且產生毒素。(真空狀態)
4. 可以產生芽胞。
5. 適合生長的pH值為4.6~9.0。
6. 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5~42℃。
7. 易被硝酸鹽/亞硝酸鹽抑制。
8. 產生的毒素分為A、B、C、D、E、F及G七型,台灣於99、100及102年度曾出現A型肉毒桿菌毒素食品中毒。
發生原因
肉毒桿菌中毒有四種感染型式:
1. 食因型(傳統型)肉毒桿菌中毒:攝食污染肉毒桿菌毒素之食品而引起。
(1) 食品加工過程中,混入菌體或芽胞,未依規定冷儲食品且殺菌條件不足。如家庭自製醃製蔬果、魚、肉類、香腸、水產品等。
(2) 在低酸厭氧狀態(真空),有利該菌生長的條件下,放置足夠的時間。通常以pH>4.6的低酸性罐頭(含鐵罐、玻璃罐)食品、香腸、火腿、燻魚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干製品為主。
中毒症狀
1. 發病的早期症狀包括疲倦、眩暈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、腹痛及嘔吐等胃腸炎症狀,但在數小時內會消失。
2. 本菌的毒素主要侵犯末梢神經,症狀有視力模糊或複視、眼瞼下垂、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、顏面神經麻痺、唾液分泌障礙、口乾、吞嚥困難及講話困難等。
3. 接續發生由上半身到下半身的肌肉無力、神經性腸阻塞、呼吸困難等相關症狀,失去頭部控制、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,病人通常意識清楚,但嚴重時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,死亡率高達30~60%。
4. 若無併發性感染,無發燒現象。
如何預防
1. 食品製造業者應避免肉毒桿菌毒素的產生,故食品加工過程中應注意:
(1) 所用的食品原料應充分洗淨,除菌。
(2) 香腸、火腿類應注意硝酸鹽/亞硝酸鹽的添加量是否適量均勻。
(3) 充分殺菌。
2. 真空包裝食品通常沒有經過高溫高壓殺菌,因此購買真空包裝黃豆即食食品建議需選購經衛生福利部查驗登記,具有衛部真字號真空包裝圖案之產品(如下圖),未具有真空包裝圖案之產品,需冷藏保存,並建議充分加熱後再食用。